优选权益基金,承接财富增值需求——投资者回报白皮书系列研究报告之方案篇(4)
全文8932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本文将承接上一篇生息资产的研究,聚焦于增值资产方面,我们认为优质权益资产和优秀的权益型基金依然是百姓财富增值需求的主力军!本文将以二级市场偏股型基金为例,系统地阐明我们如何构建研究体系,为投资者优选权益增值产品。
1从账户视角如何看待权益资产的配置
证监会王建军副主席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我国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要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更加体现投资者优先,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
财富管理公司作为站在陪伴客户的第一线的机构,在提升广大基金投资者的回报感和获得感上可扮演重要角色。广大普通投资者的获得感和回报感,一方面受短期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自身的财富规划和账户配置的影响。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基于自身理财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财富的规划和账户的配置,这或许是投资股票类资产之前就要做好的工作。而财富管理机构在帮助投资者做好财富规划、从综合账户视角合理配置资金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好了财富规划,我们把短期要用的钱,长期不用的钱区分好。不同资金的风险属性和收益目标属性不同。而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也不同。这决定了二者匹配的金融工具应该是不同的。所谓的,“短钱短投,长钱长投”,应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而言,股票类资产的风险较大,但长期的预期回报往往也要高于债券类、货币类资产。因此,合理的做法是,短期要用的钱,因为使用的期限比较短,也相对明确,不能承受较大的波动,这决定了这一部分钱最好的理财投资工具可能是风险相对较低,波动相对较低的债券类资产。
而长期不用的钱,因为资金在可预期的未来大概率是不需要取出来使用的,那么这类资金就更能够抵抗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淡化市场的牛熊周期。考虑到股票类资产中长期往往具有较高的预期回报,投资者在长钱账户里面合理配置股票类资产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通过运行时间较长的美国市场,我们看到了这些规律:股票资产的长期收益最高、小盘股的长期收益高于大盘股(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更大,交易中的流动性也更差,形成小盘股溢价)、长期国债的收益高于短期国债(长期险的锁定,形成了长期限溢价)、信用债券收益高于国家债券(信用债相对国债的违约风险更大,形成违约风险溢价)等等。
以上规律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成立:如下图,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到2023年的这19年里面,中国A股的整体年化收益率为9.61%,小盘股的年化收益率是10.43%、大盘股年华收益率8.72%;长期国债的年化收益是4.28%、短期国债的年化收益是2.52%。在此期间,代表中国经济发展人均GDP年增长率是10.91%,这个数字和股票资产的长期收益率走势相近。虽然当下A股比较低迷,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但即便如此, A股未来的预期回报率依然是较高的,相信常识、相信规律的回归。
图1 中国各类资产的长期收益(2005-2023年)
在合理规划和配置的基础上,普通投资者更容易做到从容的面对股市的短期波动,包括可能的熊市,甚至根据合理的规划配置,可通过定投、逢低买入、动态再平衡的方式,在熊市期间增加对优质股票类资产的配置。
这一点从家庭整体金融账户的视角就看的更加清楚。家庭金融账户可能需要把整体金融财富纳入统一规划。这里面可能包括房产、货币类基金、信托、银行理财、股票类基金、以及股权类基金等等。投资者可以尝试从整体账户视角去看待资本市场的波动,而不是局限于从股票类资产看股票市场的波动。
在财富规划和账户配置的视角下,对于投资者合理规划出的一笔长钱,往往能承受短期市场情绪的冲击。从家庭整体大账户视角来看,更是如此。市场先生的不理性出价反而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巴菲特的话就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市场情绪极悲观的时候,可能是股票市场的价格严重低于真实价值的时候。
2为什么选到心仪的权益基金这么难?
1、投资者的痛苦:乱花渐欲迷人眼
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权益类基金的数量亦呈现井喷的态势。仅以公募基金为例,截至2023年11月底,与中国股票权益资产相关的基金类型(开放式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以及一部分封闭式基金)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了7000只(如下图)、规模6.8万亿元。
图2 中国公募基金情况
因此,仅权益相关的公募基金口径下的基金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全部A股的股票数量(约5322只),而若以全口径来考虑,还要加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里与股票相关的产品,权益基金的全部数量或许已经几倍于A股的股票数量!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投资者面对海量的基金产品往往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亟待一套更加完整的基金精选体系来帮助自己做科学的基金选择。
2、投资者的痛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除了海量基金的信息洪流天然造成的选基壁垒之外,基金行业的一些痼疾也同样对投资者的基金选择造成不小的困扰。
问题1:基金名称和投资方向不符
一般而言,投资者选基金的主要参考之一就是基金的名字,通常我们希望基金的名字能够简明扼要地代表其大致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思路,以此来作为选择基金的初步判断依据。
但一方面,基金的名称有的时候仅仅代表一种美好的愿望,从名字上似乎无法窥探其大致的投资方向,例如XX精选、XX优选、XX增长等,从名字上似乎我们无法明白其投资的风格或者行业倾向,也无法从名字猜测其可能实施的投资策略。
此外,基金的名称有的时候和基金的投资方向不符甚至南辕北辙,这就为投资者造成了更大的困扰!此时,看名字选基金就成了比较危险的事情。例如,我们曾经看到过名字里有“大盘”字样的基金却投资大量的小盘股,或者名字里有“小盘”字样的基金却投资了不少比例的大盘蓝筹股票,抑或名字里有“文娱”字样的貌似聚焦特定行业的基金却投资了大量行业之外的股票。
问题2:市场风格变化导致基金业绩不持续
股票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哪一种风格能够永远上涨,都有其涨跌的周期和规律。而不同的基金经理所擅长的市场环境风格可能不同,有的基金经理倾向于成长风格,有的基金经理喜欢价值风格,也有基金经理擅于平衡之道。
所以,基金的业绩也会根据其基金经理的风格偏好而有不同的表现,基金净值亦不可能永远上涨不出现回撤。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由于部分投资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可能对基金抱有不那么合理的期待,在基金业绩下滑的阶段难以做到安之若素。
问题3:基金经理变更导致基金业绩不持续
基金经理的变更在国内市场绝不鲜见,下图是2015年到2023年12月27日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情况。离职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个人原因(例如家庭原因、健康原因等),有的是基金经理跳槽到其他的基金公司或者奔私(去私募基金公司就职),也有的基金因业绩表现不佳而黯然离职,等等。
一旦基金经理离职,一方面是投资者未必在第一时间就能注意到,可能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投资的基金已经换了基金经理,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即使知道换了基金经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例如,新任的基金经理是否还采取同样的投资策略、投资能力如何、所擅长的股票风格有哪些不同,等等问题。由于基金经理的变更,经常会导致基金业绩的“大变脸”、风格大挪移等,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成为棘手的问题。
图3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统计
3、投资者的痛苦:直把杭州作汴州
普通投资者因相对缺乏专业和系统的金融知识,对基金也存在一些认知的误区,从而同样造成了基金选择的痛苦。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投资前以为买的基金是西施,投资后却发现其实是无盐,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误区之一是看短期业绩排名选基金。对投资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所以自然而然会选择业绩看上去更好的基金进行投资。但有的投资者将短期业绩作为衡量基金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种唯业绩论的方法存在相当的误导性。一方面,短期业绩突出往往背后是因为基金经理的配置在某些方向做了较重的配置比例,一旦行情切换,基金业绩也会随之坍塌,所谓盈亏同源;另一方面,短期市场是充满了投机和博弈,但长期是个称重机,短期业绩突出并不代表基金经理具有长期的竞争力。投资其实是在做风险匹配,短期业绩只是阶段性的结果,而业绩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更关注的,风格极致的基金遇上风来了业绩很锐利、均衡的基金上涨下跌都会比较稳健,但不管哪种风格,投资框架是否完备、投资风格是否稳定性、长期业绩是否具备竞争力(市场经历几轮牛熊,经历多轮的风格和行业主题轮动),对未来的指示意义更强。
误区之二是选明星基金经理。市场上永远不缺乏明星基金经理,相比与其他的普通基金经理,明星基金经理的曝光度要高很多,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甚者已经晋升“网红”,拥有大量的拥趸粉丝,尤其在2020年、2021年,类似yyds(永远的神)这样的口号也不绝于耳。选择明星基金经理并非毫无道理,之所以成为明星,共性之一是这些基金经理有过硬的历史业绩。但同样要看到,今日的明星未必是明日的明星,明星的坠落屡见不鲜,一味追逐今日的明星,反而可能错过真正的明日之星。另外,明星基金经理更容易冲上风口浪尖,过高的曝光率有时候反而会损害其潜心投资的时间和精力,对基金管理造成负面的影响。2020年的消费医药、2021年的新能源行情,催生了大量短期业绩爆炸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在这些基金经理高光时刻买入的结果往往不理想。追星要适度,更要理性看待明星基金经理。
误区之三是跟投热点主题基金。市场热点主题不断,热点基金阶段性地有较高的收益,更加吸引人。但更应该看到,市场涨跌有规律,任何热点也不可能永远上涨,价格向价值回归才是正常的规律。因此,如果一门心思追热点,而不去分析其真正的基本面是否具有支撑,估值是否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容易买在上涨行情的鱼尾阶段,当价值回归的阶段来临,追热点基金的投资容易发生亏损。即使具备长期向上的产业基本面的主题(行业),买入时也需要适当判断是否估值泡沫化,否则通过业绩增长弥补估值塌陷的过程是很痛苦的。
综上所述,投资者选择到心仪的基金绝非易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可投基金,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选基壁垒,以及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认知误区,都增加了选择难度,而亟待一套更加成熟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面的研究将围绕此展开。
3“4P”体系精选硬核的权益资产
1、“4P”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要遴选出优质的权益基金,本质上是要选到优秀的管理人,委托他们通过可持续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在股票市场投资,实现长期视角下可持续的合意回报。尽管不同管理人的投资框架、投资策略以及投资手段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优秀的管理人在某些方面依然是有迹可循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人评价体系,并不断优化升级这套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更大概率选择到优质的管理人,并与之为伴,从而有望实现穿越经济周期和市场牛熊震荡的长期投资收益!
总结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构建了如下的称之为“4P”的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即人(People),公司(Platform),流程(Process)和业绩(Performance)4个维度,具体如下图所示,我们将逐一进行阐释。
图4 “4P”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
1.1 人(People)
资产管理行业是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大浪淘沙之下,唯有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及其团队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概括来说,基金经理的禀赋性格、投资理念、专业能力和业绩竞争力都是需要进行分析的重点项目。
例如,禀赋性格方面,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有的人更加喜欢锐意进取,有的人则偏向于成熟稳重,前者固然在牛市中业绩锐度更高,净值曲线高歌猛进,但后者可以在震荡市和熊市当中保持从容淡定,了解不同的基金经理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使用他的长处。
还例如,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不能挣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基金的业绩表现在本质上是其投资理念的映射和变现,所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其是否在长期具有实现优质回报的能力。比如说,其理念是否自洽具有逻辑性,其理念是否合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逻辑,其理念是否显著背离股票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其理念是否能够不断迭代升级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等等,都是在“人”这个维度下衡量的。
再例如,评估业绩竞争力时,除了要和股票指数、偏股基金指数、同类别基金业绩等进行对比分析外,还应评估其在不同时间周期(长短期)和市场环境(牛熊震荡市)下的情况,以及对业绩归因,比如说其业绩的贡献更多的来自于股票的估值变化还是盈利增长的变化,比如说其业绩来自于哪些行业的能力圈贡献,是消费还是医药,或者是科技等等板块。
1.2 公司(Platform)
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所处的机构同样是重要的管理人评价体系的考评要点。在这个维度下,我们需要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管理规模、激励机制等进行研究分析。
例如企业文化,基金公司的投研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向善的。资产类、行业、基金经理的风格,都有自身的表现周期,基金公司应该允许基金经理在既定的目标下,给与其合理的发挥空间;投研文化应该是开放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之间应该是互动反馈的,研究为投资输送弹药,投资给研究激励反馈;基金公司的价值观是向善的,资本市场的本质是服务和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可以更多投资于社会责任和践行有效公司治理的公司、有助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基金公司的责任是为基民理财,一切行为应该围绕客户需求和目标来做。
再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基金经理的能动性,最终也有利于基金产品更积极主动的管理。首先,激励机制应当与基金的业绩有关。试想,如果基金经理的利益与基金业绩无关,业绩好坏不变其收入,其如何能够有动力去努力跑赢市场和同业?其次,激励应该综合中长期业绩的考核,而非短期业绩。经济学中有道德风险的概念,激励与短期业绩挂钩过多,则基金经理可能具有天然的冒险倾向,去投资于一些收益潜力较大但风险又过高的股票,尝试“赌一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长期业绩指标引入基金经理激励中,有助于减少道德风险,让其聚焦于长期视角下的投资决策。
1.3 流程(Process)
实施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是基金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在这方面,投资决策、投中投后和风险管理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也是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在投资决策方面,基金经理是对基金业绩最终负责的人,但投资决策的参与方不仅仅是基金经理。公司通常有投资决策委员会,会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情况进行一些方向性的判断和决议,在投资团队内部也有行业研究员来提供对底层具体行业和股票的覆盖研究,这些都是投资决策最终形成的参与方。合理的决策形成流程,是多方积极参与发挥协同效用的结果,而不是靠基金经理单打独斗。
在投中投后方面,基金经理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投资决策就能完成的,而同样要在投中和投后方面下功夫。例如,在投资决策制定完成之后,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看资本市场的反应,是否和之前的预期相一致,若有不一致的地方是否影响到初始投资决策的依据和结论,再例如,在投资完成后,也需要进行回顾和反思,看之前的投资决策有哪些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此循环往复,基金管理人才能不断提高其投资能力,实现正反馈下的能力提升,因此投中和投后也是我们评价基金管理人的一个方面。
在风险管理方面,风控合规是底线,适当的组合风控还能够起到投资辅助的作用。一方面,公募基金在投资范围、投资工具、投资标的、投资比例等方面都需要满足合同所约定的相应条款,在这些方面的风控合规是基金管理务必遵守的底线。另一方面,一些风控的指标对基金投资是有裨益的,一些风险控制的内部指标可以帮助基金经理了解其投资组合在行业风格等方面的敞口暴露,以及风险限额的分配情况,可能面临的回撤风险等等。所以,适当的风控指引可以起到投资辅助的效果,让投资组合向既定的投资目标迈进不发生实质性的偏离。所以,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们评判管理人的一环。
1.4 业绩(Performance)
业绩是评判基金管理人的终点和起点。说它是终点,是因为归根到底投资于权益基金是要获取回报,回报不合意,一切其他都无从谈起,所以关注基金的业绩当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它同样是起点,因为只有正确理解了基金管理人的业绩,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判。我们认为需要从业绩的竞争力、一致性和持续性几方面着重去考量。
竞争力方面,需要根据基金的类型来分门别类,跟踪相应的基准指标,才能正确评判管理人的业绩是好是坏,避免出现关公战秦琼的情况。例如,行业基金的基准指标可能是相应的行业股票指数,以及同样投资于该行业的其他同业基金,再例如,明确的价值型股票基金,需要以价值指数或者其他的价值型基金来作为基准评判。我们希望在正确的基准下去评判管理人的历史业绩。
一致性方面,需要研究基金管理人是否心口如一,以及投资组合是否发生不合理的漂移。例如,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以及小范围的调研中宣称了其投资理念和投资观点,但事后检验其投资组合却没有真正践行,则需要在评判体系中降低相应的打分分数。再例如,有明确特征(市值、成长价值风格、行业主题等)的基金,却在实际投资中不断偏离目标,以较大比例投资于不符合其特征的股票,则需要对这样的基金持负面判定。
持续性方面,则需要在长短期视角下评判基金是否能持续展现业绩。有的时候,短期的卓越业绩可能是因为其行业风格的暂时爆发,甚至是基金经理的运气使然。所以评判基金的业绩,还是需要兼顾其长期和短期的业绩情况,既不要让基金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从而错过新锐基金,也不要因过于侧重短期而无法分清基金业绩的真正来源。整体来说,我们还是要构建合理的长短期评价体系,来选择出具有未来业绩持续性潜力的优质管理人。
图5 “4P”体系下遴选出优质管理人的核心池
2、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相互结合
“4P”体系为我们评判管理人提供了大的框架,而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采取定量与定性指标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践。定量指标是基于基金历史净值和定期披露的持仓穿透等信息,构建一整套客观的指标体系,为分析基金提供客观的基础。
以图6为例,定量指标对其Barra因子指标、市值偏好和行业板块偏好进行了翔实和客观的分解和展示。
尽管定量指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可度量性等优秀特点,基金管理人的很多方面依然是无法基于定量指标做出评判的。此时,定性的评估将必不可少。定性的分析可以涵盖相当广泛的维度,从多个方面来审视基金管理人,对其投资能力、运营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评估,下图是我们总结的基于定性分析的五维评估体系,从投资方法论、产品风险评估、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前景、投研团队与投资流程、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维度进行定性的研究和分析,再通过赋予一定权重的方式对定性指标也形成一套打分体系,进而形成对管理人的评价。
图6 对某基金的定量指标分析(示例)
图7 定性分析的五维评估体系
3、构建优势互补的相对均衡的基金组合
基于对单个基金管理人的评价结果,可以进一步构建权益基金的投资组合。正如前文所述,不同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圈和投资禀赋是不同的,可以取长补短,将他们合理搭配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基金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相比于单只基金的单打独斗,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同基金经理的风格、擅长不同,搭配会起到新的化学反应。就像一只球队,既有前锋和前场球员,也有中场和后场球员,作为一只球队的整体来发挥作用。此时即使一些球员有明显的短板,但只要其特长突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强项,而让其他球员来补足短板,当然前提是教练需要想清楚目标,了解球员的优劣势,并把他们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有的基金管理人的长期业绩优异,追求均衡稳健,少有大涨大跌,有稳定的超额收益,可以作为组合的核心配置基金,成为组合的压舱石,其收益更多来自于市场贝塔之上的稳健超额收益。
有的基金管理人在其擅长的风格和行业主题上有突出能力,这种风格鲜明的管理人,可以先自上而下做好行业或主题的配置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寻找该相应的优质的管理人。例如希望在偏成长风格的方向上配置10%,再在成长风格基金池内遴选管理人;再例如判断新能源主题方向有机会,并希望控制在10%的比例,可以选择指数基金,也可以在该主题之下去优选管理人,目标是获得新能源的贝塔和基金经理的阿尔法。这种配置相当于自上而下的组合投资框架,把对市场(贝塔)的判断(决定配置比例)和对管理人的评价的相互配合。
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应该根据投资者目标进行,组合构建以后应该观察其整体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对市场的预判调整自上而下的配置比例,以及不断优化基金管理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向目标校正的过程,最终通过投资基金组合来实现的投资目标。
4不可忽视的工具型产品-指数基金的崛起
近几年,A股整体缺乏向上的贝塔机会,权益基金整体缺乏赚钱效应。在此背景下的结果是,一方面,公募主动偏股基金的规模从2021年底的逾7万亿下降到2023年三季度末的4.6万亿,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腰斩的也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工具型指数基金的崛起,截止2023年三季度末,偏股型指数基金的规模达到了2万亿之巨,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末只有1.5万亿左右,在主动管理策略规模萎缩的背景下,指数基金的逆势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
巴菲特有句名言,“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个低成本的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可见,指数基金的配置价值在发达资本市场已经证明过。
指数基金具有费率便宜、交易效率高、贝塔清晰等特点。拿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沪深300ETF基金来说,管理费率只有0.5%(更有甚者已经把费用降到了0.15%,而同比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管理费,调费后通常是1.2%);交易效率上,ETF基金可以场内交易,交易佣金低于场外的申购赎回费率且能在盘中进行买卖;最后指数基金的目标是锚定贝塔,如果是被动型指数基金,目标是控制跟踪误差,而增强型指数基金是在既定贝塔的基础上做阿尔法,相对主观管理的基金,指数型基金有更明确的风险暴露和收益预期。
除了宽基指数基金,细分行业和主题指数基金也层出不穷,基本能想到的方向都有指数基金,比如人工智能、半导体设备、机器人、疫苗与生物科技等等,百花齐放。有一些处在0-1新兴产业,由于行业处在萌芽阶段,行业格局不清晰,该阶段一揽子的主题型指数基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指数型基金的工具属性清晰的产品,投资经理不做主动的管理,因此投资者在配置时首先要明确投资目标和可能面临的波动风险,择机、择品种纪律参与。如果只想要A股的贝塔,可以选择一个宽基指数基金,如果希望布局某个主题,应该选择主题基金。选择指数基金时,费率、基金规模、交易便利性,都是参考的指标。
5优选权益资产,匹配财富增值需求
优质的权益基金管理人或行业基金依然是居民在财富增值需求中不可或缺的品种,是财富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下跌,不少权益型基金大幅回撤,做多A股的策略管理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投资者的耐心和信心也被考验到极致,A股权益资产还有配置价值吗?我们认为当然有。大背景是,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而其金融属性逐步弱化,信用产品暴雷的增加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相对而言,植根于优质公司的权益型基金产品依然有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尽管如此,权益资产的内部是分层的,新的市场环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权益产品管理人相对稀缺,优质的贝塔(指数基金)的投资也需要较专业的研判,就需要有一套相对系统和科学的体系方法指导投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对权益管理人的认知也在持续迭代,下图是我们从基金经理层面理解的“4P”,以及新增的评估角度)
定量上关注:
1) Performance:长期业绩竞争力;
2) Alpha:有较好的超额能力;
3) Sharpe ratio: 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定性上关注:
1) Philosophy: 投资哲学清晰、投资架构成熟;
2) Portfolio: 组合构建思路清晰;
3) Process: 清晰的买入目标,有回撤控制意识和能力;
4) Platform:健康的公司治理,合理的激励机制;
5) Ability: 能力圈相对较宽,但明晰自身的优劣势,公司支持到位;
6) Restraint:主动控制规模,控制能力边界;
7) Communication:业绩归因清晰,顺畅沟通,坦诚相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甄选和配置只是投资的第一步,而定期检视和应对才是做投资的常态。资本市场波谲云诡,管理人也不是神,他们的个人状态、能力圈、竞争力等,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需要投资者定期做复盘,向自己的投资目标进行校对,如果发生了较大偏离,也应该适时作出调整的决策。当然,由于信心不对称等原因,定期跟踪和复盘也费时费精力,投资者可以委托给专业的机构进行。